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3:12    次浏览
朱四倍从湖南的农家子弟到晚清“中兴名臣”,从背不出书的笨小孩到一代大儒,从一介书生到湘军统帅,曾国藩的人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。但曾国藩恐怕不会知道,他在当今图书市场是一个传奇,和他有关的出版物竟然有几千种之多。盘点“曾国藩图书”的市场表现力,不免让人意外,电商平台上的相关在售图书多达数千种,全国1000多家实体书店至少有近1200种“曾国藩图书”在售。这样的市场表现力恐怕会让一些作家艳羡乃至嫉妒。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图书多披上了“成功学”的外衣,甚至以权谋为噱头,这还是真实的曾国藩吗?某些书籍里解读出来的所谓曾国藩的“谋略”、“权术”,真能“放之古今而皆准”?曾国藩在官场、治学、修身等方面的成功,真的能被今天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士成功复制?对“曾国藩”的过度消费显然已经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,因为不少“曾国藩图书”的作者都是投市场所好,投机取巧,研究的是市场上的曾国藩,而不是历史上的曾国藩。更何况,“曾国藩图书”面目雷同的多,东抄西凑的多,标榜“成功学”的多,且对曾国藩的研究谈不上多大创新,有很多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罢了。换句话说,这是受狭隘的实用主义功利观所驱使,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的选择,以赢得高额利润为主要目标,是在利用“曾国藩”,榨取“曾国藩”的剩余价值。如此一来,我们从中看到的,就是时代精神的浅薄和作者、出版者的趋利投机,而不是文化。低层次重复和一味地盘算利益已经成为当今图书出版的最大陷阱,千种“曾国藩图书”就是最新的例证。只为经济利益而忽视图书的文化属性,绝对不是成功的图书;只是简单地重复和跟风,不能给读者提供新的精神和思想,也不是好的图书。基于这一点,千种“曾国藩图书”表现的,就是一种文化浮躁和迷失。出版家邹韬奋曾经讲过,出版要既讲文化性又讲商业性。老出版家刘皋先生也认为,对出版而言,文化是目的,经济是手段。如果我们的出版仅仅停留在投机和功利的层面,以千种“曾国藩图书”这样的现象为荣的话,那么,无论是跟风出版还是低级的重复出版,虽能得到暂时的金钱,但创新乏力,无疑是对出版资源的浪费和对读者的伤害。